1. gzyueqian
      13352868059
      首頁 > 新聞中心 > > 正文

      技術專家談創新:企業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

      更新時間: 2006-05-01 10:56:30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484

             伴隨中國經濟增長加快,能源損耗也越來越快。在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江浙和廣東部分地區,已經出現能源緊張,工廠開始缺水、缺電。能效的問題,即:投入和產出的問題,已經開始擺在我們的面前。根據統計,中國的投入和產出的能效指數只有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在中國,拉動經濟發展的因數70%是靠資本投入,技術投入不到10%,而在發達國家正好相反,拉動經濟發展的因數70%主要是靠技術,而不是靠資本投入。如果讓這種情況再繼續發展下去,中國將會在15年內面臨著能源很快就會耗盡的問題。初步估計,按照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和速度,中國的能源大部分在15年左右就會耗光,連老百姓喝水都將成為問題,因此,低能效的高速經濟增長,對中國越來越沒有意義?,F在國家能夠解決這個能耗與發展問題的方法,就是靠技術創新,提高能效指數。
      企業無創新之痛 
             2005年10月,“自主創新”作為一項國家戰略被明確寫入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公報中。國家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在之后接受央視采訪被問及“自主創新”的主體時,回答說:“我一生都在做科研,如果你在10年前問我這個問題,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科研機構是主體。但是,經過這10多年不斷地升華認識,特別是接觸到中國技術創新的實際之后,我現在會堅定地回答是企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這是堅定不移的。” 
             建國50多年來,中國的科技發展主要依靠國家的科技研究部門以及大專院校,每年國家把幾百億甚至上千億的科研經費投放到這些科研部門,專門去研究那些所謂的科學(其實很多都是重復別人的勞動)和科學論文發表數量上,而對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技術問題卻無人過問,政府對企業只是看作一個簡單的賺錢機器要求它永遠不停地運轉。這樣的機器哪怕它起初技術多么先進,技術性能怎么的好,機器運轉幾年之后也會因磨損過度,以及部分元件沒有及時更新和維護,很快就會咽氣。 
             當年的742廠(后來改名華晶)就是一個例子,1979年742廠與南韓三星同時引進東芝公司的IC生產線,后來三星卻能成為全世界的半導體生產商之一,而中國一個具有世界半導體市場的國家,他的IC工廠卻會在引進剛好十周年時就倒閉。這是什么原因?這是因為缺乏技術創新的結果,越是技術先進的企業,更加要求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企業光靠吃老本,一定會要倒閉,中國在集成電路技術引進方面花錢并不少,繼742廠引進IC生產技術之后,還有多企業也引進過IC生產技術,但幾乎沒有一個能成功,這個原因可能到今天人們才會慢慢地開始明白。 
             中國政府對企業和企業家過度的管理,以及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都是阻礙“自主創新”發展的主要原因。一個國營企業的老板如果一年任期不出成績,或二年任期內完不成國家任務,這個老板必然要下課,而一項新的技術發明,申請專利審查需要三年,實施和轉化成商品平均時間需要7~11年,并且能把新技術轉化成商品的成功率才有15%,可想而知,當今有哪個國營廠的老板愿意冒風險去搞技術創新。 
             改革開放之初,在被稱作“中國硅谷”的中關村,在短短的幾年內就出現了數萬家科技企業,但個個都長不大,也活不長,大多數企業平均壽命不到五年。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企業在誕生之初由于選擇技術產品對路,使企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夠迅速發展起來,但當產品生命周期一過,緊接著企業就陷入倒閉的泥潭。其中:北京四通、杭州UT斯達康、廣州南方高科等企業都是很好的例子。企業光靠一個產品或一代產品,沒有持續的技術創新能力,這種企業一般都是活命不長的。
      政府在創新中如何作為? 
             目前,中國的大多數企業都是從當年的國營企業脫胎而來,通過股票上市,給政府減輕了包袱,但企業的包袱并沒有減輕,而是更多地轉移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名義上企業的性質已經轉變了,但實際上企業的性質根本就沒有改變,政府不但對那些虧損的企業或潛在虧損的企業完全拋掉了包袱,而且通過稅收還在大把、大把地從這些企業中抽錢。 
             以康佳公司為例,康佳公司的年頭曾經向國家上繳利稅12個億,而自己的年頭稅后利潤還不到3個億。哪怕是企業虧損政府對虧損企業的稅收幾乎也沒有減少過,這就說明無論是什么性質的企業,國家永遠都是要拿大頭,企業永遠還都是國家的。而對于康佳的所有股民,公司上市十幾年幾乎沒分到一分錢,政府這種對企業涸澤而漁的做法讓企業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困難。企業的管理者首先是考慮股民資本的安全,在這種包袱的束縛之下,怎么有人愿意冒風險去搞技術創新。 
             政府在一些高風險技術領域雖然也出臺過一些優惠或扶植政策,但起到的作用并不很大。例如政府支持的IC技術開發,以及AVD、EVD技術開發,還有HDTV技術開發等項目,都沒有使這些項目或參與這些項目的企業得到健康發展,政府的支持反而起到拔苗助長的作用,使人們的思想更加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加急激升華,年初招標,年底就可以出產品,誰的臺詞說得漂亮,誰就勝出擂臺,因此弄虛作假的行為到處橫流。 
             沒有市場競爭,經濟就不可能搞活,但市場競爭并不是讓企業變成動物家園,弱肉強食。政府作為企業的守護者和支持者,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參與競爭企業更有序,認真執行專利法是避免企業過分競爭的有效方法,也是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好方法。政府對企業的扶植和支持應該更有普遍性,讓企業提出自己熟識的項目,然后政府提供部分項目發展資金進行扶植和支持,同時企業也要拿出一部分自己的資金,并由企業來管理,充分發揮企業和政府的積極作用,這樣的合作項目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大企業的技術發展應該代表著國家技術發展的方向,這個方向不應該由科研機關和大專院校來主導,因為大企業是國家經濟創收的機器,是民族工業的棟梁,也是創造社會穩定因素的重要機器,大企業還應該是給消費者提供服務和執行國家政策的典范。在市場經濟法律不健全的情況下,小企業容易造假,但大企業應該擔當更大的社會責任,不能造假,大企業還應該是制造技術標準和嚴格執行技術標準的部門,因此,大企業才是真正主導技術發展方向的單位。 
             政府應該在任何時候都要關心、保護和支持大企業的技術發展。大企業一般在技術轉型的時候會遇到非常大的困難,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可能會倒閉。例如:美國的IBM公司在準備從生產傳統的打印機技術轉型生產電腦技術時候,就差點倒閉,因為任何一個新的產品,在產業鏈還沒有形成的時候,成本很高,用戶很少,可能會虧本,但是一個大公司的技術轉型成功,將會帶動上千上萬個技術關聯企業的同步發展,給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增添動力。 
             IBM公司在幾次技術轉型的時候都受到很大的挫折,如果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及時支持,可能早已倒閉好幾次了。同樣,美國的波音公司如果當年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很早就倒閉了。波音公司在經濟蕭條日子難熬的時候,美國政府為了求它,給了它一筆非常巨大的軍品科研經費,用來研制B-52型轟炸機,后來該公司把轟炸機的科研技術應用到波音707飛機上,使波音公司一躍成為全球的遠程客機制造商。可見美國政府對大公司的經濟地位非常有遠見。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制定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等優惠政策。例如,美國聯邦政府稅收優惠不針對特定產業,稅收激勵主要就表現在鼓勵研發,研究開發費用直接作為成本列支,而不作為資本性支出。企業在創新方面投入有多大,往往要看是否有完善的激勵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講,鼓勵自主創新,要鼓勵技術創新,更要鼓勵制度創新。 
             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對于促進企業自主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激勵作用。一項技術創新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果沒有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其投入是難以收回的,更談不上獲取收益,這樣就無法使技術創新進入良性循環。創新型企業怕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雖然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雖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仍存在諸如法律法規不健全、多頭管理、執行不嚴等問題。這就需要各級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知識產權,讓企業的創新活動有一個健全的法制環境。
      企業成創新主體,如何抓住機遇? 
             目前,中國的所有企業正面臨著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企業同樣所面臨的困難,2006年12月23日中國將要正式加入WTO,而緊接而來的就是我們的企業也要開始給技術引進國不斷地交專利費。日本企業在90年代之前也是通過技術引進,使經濟發展得到快速騰飛,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將要趕上技術輸出國的時候,技術輸出國就會揮舞知識產權大棒來限制你的經濟發展。因此,日本每年要給技術輸出國支付上百億的專利費,迫使日本也把部分產業向臺灣以及中國大陸轉移,雖然日本當時也是無可奈何,但卻讓日本逐步走向技術強國指明了方向。此后,日本通過技術創新,不斷申請發明專利,經過不到十年的時間,日本就由一個技術輸入國,一躍變成了技術輸出國。

      表1:全球研發經費前十公司排名。
             企業搞自主創新和技術創新,也相當于是一次企業的技術大轉型,由原來的單純產品加工型,轉變成具有獨立技術開發能力的產品生產形企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經濟普查主要數據第二號公報顯示,我國在一些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企業中僅一成多開展科技活動,代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僅占企業銷售收入的0.56%,而固定資產投入一直在GDP的45 %左右。估計要到2020年,中國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才會達到GDP的2.5%左右。這個數值與技術先進國家企業在技術研發經費投入方面進行比較,低得可憐。表1是全球研發投入總額多的10大公司投入技術研發經費的比較表。 
             在全球研發投入前50家企業中,歐盟(18家)多于美國(17家),日本為12家。這些企業在前50家企業研發投入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分別是:歐盟企業36%,美國企業35%,日本企業12%。 
             這些歐美企業的做法值得我們本土企業借鑒。 
             其實一些新興本土企業已經在研發上加大投入了,如深圳一家醫療電子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占到其銷售收入的10%以上,如此大的投入自然支持其高速的發展。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對本土企業來說難得的機遇,借助政府的扶持,我們相信未來中國必將崛起一大批創新型企業!
      作者:陶顯芳
      康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彩電技術開發中心
      總體技術設計所
      所長 /工程師

      免費預約試聽課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_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2020_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桃色视频_亚洲AⅤ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1.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蜜月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玖玖资源站国产剧情 | 日本码亚洲成a人片 | 正在播放约酒店少妇高潮 | 亚洲AV福利天堂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