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方式為股權置換,新公司規模列家電銷售企業第三位
國內家電連鎖格局即將重新洗牌——國美、蘇寧兩強格局有望被國美、蘇寧、永樂大中三足鼎立的格局取代。
永樂(中國)電器銷售有限公司和北京大中電器有限公司上周五傍晚在香港宣布,雙方于4月19日已簽署協議,雙方啟動聯合采購、后勤及送貨、產品展出、倉儲開發、倉儲管理、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及人員交流等領域進行合作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在年內通過股權置換的方式實現永樂與大中的股權合并。 據悉,合并后的新公司將定名為永樂(中國)電器銷售有限公司,在品牌經營上暫定雙品牌運作。業內人士認為,大中可借永樂曲線上市,而永樂也可借此贏得與大摩的“對賭協議”。
合并后公司名“永樂”
永樂和大中共同透露的信息表明,雙方已經啟動了聯合采購、后勤及送貨、產品展出、倉儲開發、倉儲管理、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及人員交流等領域進行合作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并在年內通過股權置換的方式實現永樂與大中的股權合并。
至于合并公司的名稱和品牌歸屬問題,永樂電器新聞發言人黃建平表示:“合并后的公司肯定叫永樂(中國),因為永樂是上市公司”。在公司實現真正合并后,公司名稱將定為永樂(中國)電器銷售有限公司。在合并之前,大中電器將繼續保持其自有品牌。大中電器總經理宋紅表示,在合并之后,雙方將根據未來的經營態勢,決定采取雙品牌運作還是單品牌運作,目前雙方暫定“大中”和“永樂”雙品牌運作。
根據約定,在京津地區,永樂的11家門店(北京7家、天津4家)即日起并入大中的管理體系,此前永樂在華北地區即將開設的幾個門店亦將歸為北京大中管理。但因目前大中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尚無門店,因此永樂目前沒有接管大中任何一家門店。據了解,從本月19日起,已經有京津地區的永樂管理人員在和北京大中進行業務交接了。而大中全面接管永樂上述門店后,將在物流、人員、采購、配送等諸多方面進行統一管理。永樂北京地區部分管理人員也已開始進入大中的管理系統。
據悉,目前難以確定的是合并之后雙方的股權比例,這取決于合并前雙方的資產質量和經營狀況。新公司股權結構既包括大中董事長張大中和永樂董事長陳曉,也包括投資人。至于雙方各自所占的股份,將根據兩家公司的銷售額與盈利水平,通過國際公認的會計管理公司計算。
雙方各懷心事?
雙方的合作背后是否有深層次的原因?
據知情人士透露,大中一直希望上市,但由于財務、市場認知度等因素,大中上市進程一直不順。在國美、蘇寧、永樂先后實現上市融資后,第四大家電連鎖商江蘇五星電器也于今年初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而通過與永樂公司的合并,大中方面可以借其“渠道”實現快速上市。宋紅告訴記者,股權置換是國際通行的通過公司間合作將企業迅速做大、做強的方法之一。對于大中而言,通過與永樂(中國)合并的方式,可以快速、高效、優質上市,由一個有限責任公司躋身為大型上市公司的一部分,進而以上市公司標準規范、管理業務,推動大中進一步良性運轉。
巧合的是,該消息發布的當天是香港上市的永樂電器的2005年業績發布日,永樂年報顯示,公司2005年凈利潤為2.89億元人民幣,較2005年10月14日上市時招股書盈利預測僅高出100萬元。而當天,永樂在香港股市表現強勁,以4.30港元、漲6.83%收盤,為近10個交易日內的值,永樂當天的漲幅按市值計算近6億港元。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永樂上市時,與承銷商摩根士丹利簽有“對賭”協議,如其股價、盈利水平等指標不能達到約定標準,永樂要把部分股份讓給摩根士丹利。此次聯手,永樂可借大中目前良好的經營狀況“救市”。而據永樂內部人士透露,永樂董事長陳曉給張大中的回報非常豐厚,永樂可能將以現金加股票的形式來支付。
三大連鎖將鼎足而立
而這次合并將打破國內家電連鎖現存競爭格局。對于此次合并,永樂與大中同時公開表示,這是永樂家電和大中電器發揮優勢、快速發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拓展戰略。全面戰略合作關系的建立,是中國家電連鎖強強聯合的產物,也是中國家電連鎖業競爭更加理性的標志,無論是對行業內的供應商和競爭對手,還是對市場、消費者,都極具深遠的影響,并有可能就此推動整個中國家電連鎖業的充分整合。
目前,國內家電連鎖商排名座次十分清楚:國美以超過400億元的年銷售額位列,蘇寧以350億元年銷售額緊隨其后,永樂和五星電器以200余億元和160億元的年銷售額分列第三和第四位。在中國兩大主要城市上海和北京,永樂和大中分別占有50%以上的市場份額,兩家公司僅在上海和北京兩地的銷售總額已超過250億元,預計兩家銷售額總和今年有望實現300億至400億元。整合后的公司,將有望躍升為全國規模的家電連鎖企業之一。
不過,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認為,大中與永樂的合作并不會對國美和蘇寧形成什么挑戰。兩個公司合并后,雖然在規模上有了擴大,在京滬兩地形成了強勢,但并沒有結構性的變化,也沒有形成利于全國擴張的良好平臺。企業之間如果只是規模上的合并,只是會形成“連而不鎖”的狀況,并不能形成強大的進攻平臺。
記者 謝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