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中國彩電行業,基本上可以用“亂哄哄”三個字來形容。
認證能否讓人信服
就說近熱的高清電視認證吧,姑且不說認證過的電視是否真如老百姓期待的那樣“看起來很美”,單就這認證本身就有些讓人看不清楚。
前不久權威機構還在喋喋不休地說“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高清電視絕大部分并非真高清”,到了3月31日信產部高清電視接收機標準一出來,一下子有三家企業同時宣稱拿到“號證書”,一周之內20多家企業60多個型號貼上了“高清”標簽。
筆者認為,這說明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認證有可能存在“程序不公”,另一個是假高清有可能混進高清隊伍。
首先,三家機構宣稱擁有高清電視認證資格,這個資格是誰賦予的?沒有一家給出有力的證據;其次,認證過程是什么樣子?認證的依據指標是什么?老百姓一概不知,既然大家有非議,何不來個主動認證公示,讓認證在輿論監督的陽光下曬一曬?再次,“認證收費”和“收費認證”到底是什么關系?能不能實行零收費認證?大家帶著這么多疑問看認證,結果能讓人信服嗎?
企業“概念營銷”入歧途
彩電企業也有問題。現在,越來越多彩電企業營銷推廣走入歧途,產品缺乏競爭力就使勁制造一些近乎子虛烏有的賣點,以新潮的概念糊弄消費者,名曰“概念營銷”。
怪不得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彩電企業的技術不是研發人員開發出來的,而是推廣人員策劃出來的,中國彩電企業屬于典型的“營銷主導型企業”,過度依賴營銷,而不是尋求新技術、新產品帶動企業發展。
三星近年來的發展全球矚目,成為眾多中國企業學習的榜樣,但是,三星對待技術開發近乎虔誠的態度,有幾個中國企業學會了?
當2005年中國彩電企業為75%的液晶市場占有率彈冠相慶時,需要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所有彩電企業銷售液晶電視的數量,不到夏普一家企業全球銷量的一半。
近,有中國消費者協會人士稱:如果消費者買高清電視的時候買了非高清產品,不僅可以告生產廠家,還可以告認證機構。筆者覺得這話說得好。無論企業和認證機構怎么表演,前提是都不能傷害消費者利益。
等離子為利益之辯
高清的另一個問題還在于,等離子和液晶到底誰更好?這是一個老話題,卻是一個一直沒有說明白的話題。
前不久,信產部相關數據表明,等離子電視的生產量和銷量都遠遠低于液晶電視,甚至大大低于在人們看來即將淘汰出局的背投電視。消息一出,等離子陣營十分不安,再次宣稱等離子電視和液晶相比一點不差,并不忘再次重復那句幾乎老掉牙的話:“在40英寸以上等離子有優勢,在40英寸以下液晶有優勢。”
事實上,雖然液晶和等離子各有優勢,但是總體看,液晶的優勢和成長勢頭都大大蓋過等離子。因此,更多的企業選擇做液晶而不是等離子,也因此,液晶的銷量遠遠大于等離子。
那么,為什么還有企業堅持等離子更好呢?答案很簡單:在前期產業發展方向判斷不明的情況下投資進入了等離子領域,巨大的投資要收回,能不硬著頭皮說等離子好嗎?
(作者為廣州上兵伐謀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策略總監)
彩電業的亂相與真相:認證、概念營銷和等離子
更新時間: 2006-04-27 08:45:59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