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說紛紜的張移動網
在一般人的概念里,1987年11月18日為配合第六屆全運會開幕在廣東開通的移動網是國內移動通信網。對此很多地方表示異議,像秦皇島等城市,認為自己是更早開通移動通信網的城市。
而細推起來,中國早在這些城市開通的模擬移動網都還不能算作是中國早的移動通信網,只能算是早的蜂窩移動通信網。相比之下,在秦皇島由愛立信贈送的蜂窩網應該比廣東的蜂窩網早半年開通,該網由3個基站組成,10多個信道,愛立信后期也是依據這張它無償贈送的試驗網開始逐漸打入中國市場,并在中國成就了愛立信的神話。但通常業界認為是廣東開通了中國首家移動電話網,有人分析這可能是因為廣東開通的是家簽了正式合約的蜂窩網,而且容量較大,又是在六運會的背景下開通,有著廣泛的媒體報道做支撐。而實際上應該說廣東開通的是張移動商用蜂窩網,其他地方開通的是試驗型蜂窩網。
而如果要真正追溯起中國移動通信網的起源,還需要把時空拉到20世紀80年代初的廣東或更早的上海。
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上海,當時的上海移動通信研究所(簡稱上海一所)曾經為長江航運開發了一套基于450MHz頻譜的移動通信系統。該系統具有廣覆蓋、小容量的特點,在開通時還請了許多專家參加開通儀式,并有可以作為當時開通網絡的話費收費單據做證明,說明它已開始面向市場商用。
與其時間大概滯后半年開通的網絡是建在廣東一個叫“西德勝(現為廣州電視臺臺址)”的小山頭上的450MHz網絡,所使用的終端形象比喻起來就是“有抽屜那么大”,被稱作“便攜機”。該項目由當時設在廣東省郵電管理局下的無線處負責。無線處處長戴美泰回憶介紹,當時這個小山頭的周圍有一些工廠,建設這個網絡主要是為了滿足這些工廠的通話需要,是作為固話的延伸建設的。設備由上海一所提供,無線處負責現場服務。在西德勝山頭上設的這個基站由于地點高,可覆蓋范圍達20多公里,后期共發展了20多個用戶。據說開通這個基站很費了一些周折,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廣東省管理局高層對它的安全性表示懷疑,認為不保密,所以一直猶豫著不批,而戴美泰作為該項目的申請人則一直在給高層做說服工作。后來終于批準可以建設了,又告訴說沒有頻率。當時申請的是150MHz的頻率,因為沒有,無線處就與上海一所商量轉到了450MHz,并和上海一所的人士一起跑到北京要求更改頻率,這樣前前后后又折騰了一年多的時間,等到基站開通后已經到了1984年的年初。開通后所執行的資費則是參照當時的市話標準,長途另收附加費。終端則賣到1萬多元一部,使用者都是附近的企業。
由此來看,中國的移動通信開始得并不晚,但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并未受到很多的關注,因為當時很多人認為移動通信是為特殊需要產生的(如航運),而且終端價格昂貴,是為富人所用的技術。這種認識一直延續到后來模擬網初期的市場定位,很多地方都把移動通信定位為車載電話加以發展。而事實的結果卻遠遠出乎人們的意料。
模擬網的多舛命運
就在中國自己所研發的移動通信系統還不為國人所廣泛認知的時候,國外的移動通信網絡已開始逐漸鋪開。1979年,日本開通了世界早的個蜂窩移動電話網,隨后,歐洲也在1982年上了由北歐研發的移動電話系統,1983年美國也開始了移動電話系統的建設。在此情況下,1984年,隸屬于原郵電部傳輸研究所的無線室移動通信組接到了當時郵電部要求跟蹤蜂窩移動電話、研究中國移動電話如何上的任務,同時研究的課題還有尋呼。
工作組接到任務后首先對頻率做了規劃,把一開始確定的450MHz的頻段改為900MHz,因為450MHz頻段的頻率有限。隨后,工作組又確定了未來中國移動通信建設將采用的TACS的技術標準,以及編號、收費方式等,多年來一直沿用的“雙向收費”就是那時有工作組參照國外收費模式確立的。
因為有了450MHz移動通信網的基礎,廣東無線處也對當時已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模擬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85年時,摩托羅拉首先在廣州的東方賓館舉行了一次關于模擬網的演示,廣東省郵電管理局從事無線工作的20多位技術人員都去進行了交流。從此以后,無線處的人員就不斷地與國外進行有關模擬網技術的交流,了解國際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情況。不少國外廠商也跑來和廣東省郵電管理局接觸,希望進行合作,甚至也有國外廠商提出免費出設備(因為當時外匯緊張),由管理局負責經營,商用后實行利潤分成。管理局的領導經過慎重考慮后,認為還是應該自己干,并找到了當時已開通模擬網的香港運營商CSL準備進行合作。由于前期已經有了很好的市話合作基礎,CSL還提出為廣東上模擬網提供10年的無息貸款,所支持款項將從CSL應支付給廣東的漫游費中扣除。
有了資金的支持后,到了1987年,廣東省郵電管理局為配合六運會的召開決定上蜂窩移動通信,當時的北京傳輸所移動通信組組長盧爾瑞帶隊前去為管理局做了網絡規劃,并終經過激烈的爭論后,在愛立信和摩托羅拉之間確定了愛立信廠家的產品,認為愛立信的產品更助于以后的聯網和漫游,因為愛立信走的是國際電聯的標準,而當時的摩托羅拉則采用的是本國標準,對漫游方面的關注不如愛立信。直到后來全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模擬網建設后,僅僅愛立信一家的產品和服務都遠不能滿足當時建網的需要時,郵電部決定引進摩托羅拉的設備,這也是為了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促使模擬網設備的價格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而實際上,由于初期人們對移動網的認識有限,總認為它是市話的延伸和補充,同時資金也有限,模擬網發展的并不是很快。尤其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數字通信的風聲開始起來了,人們在模擬網上的投資也就愈發顯得謹慎。
在各地引進摩托羅拉設備后,由于兩家產品組建的網絡所使用的頻率不同,人們通常把用愛立信設備組建的模擬網稱為B網,把由摩托羅拉設備組建的網絡稱為A網。B網使用的頻率是900~920MHz,A網使用的頻率是920~940MHz。廣東一直使用的是B網,緊跟其后開通的北京則是A、B兩網并存。
在模擬網開通初期,由于各地的網絡還沒有互聯,導致不少經常出差的用戶要同時配備若干個手機號碼,每到一地就換一個號碼,非常不方便。所以在引進模擬網不久,我國就開始就聯網漫游問題進行討論。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A、B兩網各自之間的聯網不成問題,但A、B網之間的聯網就成了很讓人頭疼的一件事,原郵電部還為此專門成立了漫游聯網工作租,負責兩網之間的漫游聯網工作。初兩網之間采取的是人工漫游的方式,直到1995年才發展為自動漫游。而此時的GSM數字網絡已開始大規模的建設,郵電部的專家們也吃夠了A、B兩網互聯漫游的苦頭。
隨著數字網的日益壯大,到了中國已擁有上千萬用戶的21世紀初時,容量有限的模擬網已經沒有太多存在的價值,“三網并行”也給運營商的運營維護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并帶來了頻率浪費的問題,而且由于模擬網功能有限、成本偏高、終端價格太貴等原因,已經很難再與GSM數字網在同等平臺上競爭。所以,在郵電部的統一部署下,模擬用戶開始通過自然淘汰、適當引導等方式,逐步轉移到數字網,并于2001年在全國關閉了A、B兩網。至此,國人算是徹底告別了模擬的語音時代,以小步快跑的步伐幾乎沒有多少思想準備就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數字語音時代,過去的“大磚頭”也瞬間變換成了一部部小巧精致、功能多樣的各式手機。手機已不在是過去富人們吃飯時立到飯桌中間炫耀的品,而是成為大眾消費的普及型用品。這一點讓每一個初從事移動通信的專家們至今想起來都覺得恍如做夢一般不可思議。據說當年中國聯通剛成立時呂建國副總裁提出“要讓移動電話進入尋常百姓家”時,大家都笑他是傻子。
數字網時代的紛爭
中國數字網時代的到來嚴格說起來應該是起始于1994年7月19日中國聯通的成立。聯通的成立促進了GSM網在中國的落地生根,并在以后的發展中一發而不可收,且由中國移動發揚光大。而在1994年10月25日由郵電部部長吳基傳在國際展覽中心撥通的個GSM數字移動電話則可以看作是數字移動電話進入中國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通完話后這個臨時開通的GSM網絡也隨即關閉。
聯通的成立有其特殊的背景。據說初是在1992年的一次學術討論會上由當時機械電子工業部通信產品司司長何非常首先提出,認為應該把當時多部委多余的通信部分資源整合起來為人民服務。此提法很快得到了當時還是機械電子工業部副部長的胡啟立的高度認可,并贏得了電力部和鐵道部的響應。1993年3家聯合起草了一份約50萬字的關于成立中國聯通的報告。但是在當時郵電部一家壟斷通信市場的情況下,該提法受到了郵電部的強烈反對,但是得到了當時任副總理的朱容基的支持,于1993年的12月做了同意成立的批示。當時的江澤民和李鵬也分別做了批示,認為是“有益的探索”。
經過緊張的籌備之后,中國聯通終于1994年的7月19日正式成立,全稱為“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采取獨立法人的運做模式,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了300多個分公司和子公司。聯通集團成立時員工只有40多名,注冊資金為13.4億元。
成立后的中國聯通首先在網絡技術部部長姚慕賢的努力下確立了“技術要先進、建網要快”的原則,其規劃部的10多名員工則在當時由郵電部個正式調入中國聯通的姜志明的帶領下,在北京的萬壽賓館駐扎了兩個多月,終克服重重困難做出了中國聯通的個規劃,確定了聯通業務發展的重點是“無線起步,移動先行”,并確立了采用GSM的移動通信技術。
隨后,中國聯通首先在廣東、上海、北京、天津4地建立了正式的GSM數字網,并于成立一周年之際開通了其個GSM電話。該電話在北京的釣魚臺由當時的鄒家華副總理撥通。聯通的人很清楚地記得,鄒家華分別撥通了4個城市的移動電話。那一刻飽受各種辛酸與磨難的聯通人真是無法形容自己激動的心情。
有人這樣形容聯通成立對于中國在通信業引入競爭機制的意義:首先是促進了技術的進步,促使中國從模擬通信時代走向了數字通信時代;其次是改善了服務質量,所推出的低柜臺服務和即買即通等開創了服務的先河;三是促使了服務價格的下降,明顯的就是入網費的下降;四是激活了中國電信業的金融市場,促進了中國電信企業向海外融資的步伐。
雖然聯通建設GSM網走在了前頭,但實際上,和中國聯通幾乎水火不容的郵電部早在1987年模擬網剛剛起步時就提出了要關注數字移動技術發展的要求,并收集了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這之后,郵電部曾多次組團到歐洲考察GSM技術的發展狀況。當時的歐洲標準五花八門,但隨著歐共體一體化的運做,他們首先對作為先進移動通信技術的GSM標準做了統一,并熱情接待了中國代表團,討論到想把GSM標準推向中國的愿望。
1992年,由美國高通推出的CDMA標準也開始嶄露頭角。因為從技術上來講,CDMA比GSM更具先進性,因此,郵電部原本打算上GSM的計劃被推遲了好幾年,轉而關注CDMA的發展。然而,CDMA的技術在當時還不夠完善,在1994年前后幾乎沒有什么設備,這方面讓當時各省的郵電管理局據說是“急得不得了”。而當時GSM已在多個國家使用,技術上已很成熟,對于這項可以在未來持續10~20年而不至于很快落后的技術,中國聯通經過慎重考慮后終率先做出了選擇。
中國聯通的GSM網開始建設以后,使得一直在GSM和CDMA之間觀望猶豫不決的郵電部終下定決心。當時的郵電部部長吳基傳終拍板,指出“當技術和市場發生矛盾時,首先要尊重市場的選擇”。這種情況下,隸屬于中國電信總局的GSM網才開始全國范圍大規模的鋪開,由1994年成立的移動局負責具體實施。移動局為隸屬于中國電信總局的二級單位,任局長是張春江。移動局可以看作是中國移動集團公司的前身。
由于前期準備工作做的充分,這張中國的第二張GSM網的建設幾乎沒有什么周折就很順利地發展起來,這主要得益于其在建網初期提出的“全程全網”的建網理念,要求各地邊建設邊聯網。這一點對于中國移動的后來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到了1997年時,隸屬郵電部的GSM網的規模已遠遠超過中國聯通的GSM網絡規模。而中國聯通的網絡一直飽受資金緊缺和互聯互通問題的困擾,以至于到了1998年朱容基升任總理時,中國聯通與當時郵電部的移動業務從市場份額的角度來看還不到1/4,而國際上慣例能夠成為競爭主體的標準是大于1/4。鑒于這個原因,朱容基提出了“旗鼓相當,各具特色”的理念,并著手將相對獨立的移動電話從電信總局獨立出來,同時獨立出來的還有當時正火的尋呼業務,目的是削弱中國電信,成立單獨的移動通信公司,也即是后來的中國移動集團公司,以使市場競爭更加公平。所以,后來有人說,中國移動一定程度上得感謝中國聯通,是中國聯通成就了后來的中國移動。
中國移動成立之前,國家于1999年成立了移動通信籌備組,由現任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局長蘇金生任組長。籌備組成立時正是中國移動網絡建設大上快上的緊張時期,在經歷了幾年的預熱之后,中國的手機用戶到此時已經開始了每年翻一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為了滿足市場用戶發展的需求,他們不得不“從早到晚忙建網”,建網成了那個時代移動公司的問題,規劃經常會滯后于實際建設的5~6期,不少人在建網過程中忘我工作,為中國移動通信的發展傾灑了滿腔熱血。
籌備組當時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確定中國移動的“中國”字頭,為爭取這個字頭據說蘇金生還是很費了一番周折,因為當時國家已經在對使用“中國”字頭進行控制。在確定名字和LOGO等具體事務的同時,籌備組還提出了中國移動未來“爭創世界”的發展目標,并提出了“團結協作,艱苦創業”的發展理念,到了2000年4月20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成立,以張立貴為首的中國移動有很多方面沿用了籌備組時期的一些東西。
中國移動的注冊資本為518億元,資產規模超過4000億元。為了充分調動地方公司的積極性,發掘市場運做的潛力,中國移動采用的是“母子”公司的經營模式,并在后期完成了公司的整體上市,成為我國電信業發展探索改革階段的標志性事件之一,也為其后來走國際化道路埋下了伏筆。
至此,兩個規模實力相對懸殊的移動公司都已組建完畢,隨著市場環境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兩個公司在一線的拼殺也越來越激烈。小靈通的異軍突起更使這場數字通信時期的拼殺更加激烈,并直接拉動了服務價格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移動通信的快速普及。對于小靈通,我們也應該持一分為二的態度看待。
CDMA的臺前幕后
GSM在中國發展的火熱程度大大超過了人們當初對它的預期,但同時,人們對于CDMA的關注也一直在持續。在當初GSM與CDMA的搏弈中,郵電部曾多次組織專家組到美國進行考察,但因為IPR的問題和安全性等問題郵電部采取了“等”的策略,希望它能夠更加完善一些。后來由于聯通的成立和采用了GSM的標準,迫使郵電部終決定放棄當時還并不成熟CDMA,轉而大規模發展GSM。
隨著CDMA的日漸成熟,以及國際時事的風云變幻,當年沒能落地中國的CDMA在經歷了各種波折之后,終還是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并由中國聯通負責實施。同意在中國建設CDMA是國家在尋求更大化國家利益時的一張必須出手的。據說當初確定由中國聯通建設CDMA網時,李嘉誠曾親自與中國聯通高層溝通,希望能由他來承擔CDMA網的建設。但后來這事也不了了之。
一位一直參與到中國移動通信建設的高層在談到當初CDMA在中國發展的狀況時透露,CDMA網一開始信息產業部(1998年由原郵電部和電子部合并成立)并不太愿意上,很矛盾,認為是自己跟自己打架,因為當時的中國已經有了兩張GSM數字移動網,一張屬聯通,一張屬當時還沒有獨立出來的移動局。為此中國和美國談了很長時間。后來兩國高層互訪后決定快要上時,因為美國炸了我國南斯拉夫大使館,又被擱淺了一年多。由于CDMA的頻率在軍隊,因此我國先開始在軍隊里做了4張CDMA試驗網,這4張網絡分別建在北京、上海、西安和廣州,采用的是軍民共建的方式,主要有當時的移動局負責為其進行規劃和建設,移動局還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有4~5人的CDMA小組,很多當時有關CDMA的標準基本都是該小組負責制定的,因為實際上當時部隊對CDMA的了解也并不多,只能依靠移動局來進行建設。軍隊建CDMA的初衷據說是為了商用,但是到后來由于資金有限,一直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再到后來國家提出了“軍隊不許經商”的要求,這4張CDMA網的何去何從就成了一個難題。等到政府決定由中國聯通負責CDMA的建設時,這4張當初由軍隊負責建設的CDMA網絡就被無償劃歸了中國聯通。
而在隨后的市場發展中,雖然CDMA在技術上相對先進,但由于中國聯通初期所執行的高端市場策略在定位上出了問題,以及終端款式的不足和價格的昂貴,致使初期的CDMA用戶發展并不理想。后來中國聯通及時調整了產品定位,市場上也開始推出了價格較為低廉的CDMA終端手機,發展了一部分用戶,但仍然離期望還有很大距離,直到目前,聯通C網的用戶和聯通G網的用戶比例還是在1:3左右的比例徘徊。而此時的中國聯通也面臨著兩網發展“左手打右手”的矛盾,中國發展CDMA的功過是非也實在很難說得清楚。但不可否認,CDMA的發展為我國移動通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若干年后加以回顧,必然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