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通信制造業中有史以來的一宗并購案,如果阿爾卡特與朗訊終成功實現合并,他們將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通信界航空母艦,在北美、歐洲市場中占據相當大的優勢地位,而且在亞太區市場,也將是令人生畏的競爭對手。國外金融分析師紛紛預言,阿爾卡特與朗訊的購并將引發一次席卷全球的通信企業購并風潮。
新公司將成巨無霸
此次阿爾卡特和朗訊的合并,可以理解為雙方增強市場地位的表現。按照阿爾卡特方面的預計,合并后的新公司產品在全部歐洲網絡銷售中將占到35%,在北美全部網絡銷售中將占到34%,在全球其余地區網絡銷售的市場份額將達到31%。賽迪顧問電信咨詢總監繹明宇博士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阿爾卡特和朗訊合并主要是基于雙方在技術和市場方面的互補性,并充分發揮合并后的規模效益。”合并雙方稱,合并后可在未來3年內實現年度稅前成本合并效益約14億歐元,其中大部分將在未來2年內實現。
朗訊與阿爾卡特的聯姻也是全球電信變革的必然結果。由于互聯網的逐步滲透,以及移動通信業務對固定通信的替代等,以美國為代表的電信運營業開始重組,先后爆出SBC與AT&T、Verizon與MCI等合并案。埃森哲亞太區通信及高科技事業部總裁徐乃洋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說:“現在電信運營商不斷并購形成越來越大的趨勢,同時運營商的數量也相應地在持續不斷減少。隨著運營商規模擴大,他們對設備提供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希望制造企業能夠提供全套的解決方案。阿爾卡特和朗訊合并將會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滿足電信運營商們的需求。”
兩家公司將以互換股份的形式實現合并,阿爾卡特預計在新集團中持有60%的股份,剩下的40%由朗訊所持有。兩家公司合并后的年營業額將超過200億歐元,公司市值約達300億歐元。其市值已經接近世界頭號通信設備供應商美國思科,在無線網絡銷售上也將位于第二,居愛立信之后。
阿爾卡特與朗訊在固定網絡和下一代網絡市場中都有比較大的優勢,阿爾卡特“三重播放技術”使其在歐洲和亞太市場的融合業務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朗訊則是美國四大運營商穩定的IMS設備提供商。在無線通信市場中,阿爾卡特可以借朗訊在CDMA上的強勢地位,進一步加強在全球3G市場中的力量。
電信巨頭面對巨大沖擊
購并一旦成功,對諸如愛立信、摩托羅拉、北電、諾基亞、西門子等國際通信巨頭都會提出挑戰,無論是無線通信領域還是在寬帶接入市場,其他巨頭將如何應對?
愛立信在無線通信領域的市場地位將受到威脅,這種威脅將隨著3G市場的發展越來越明顯。因為越來越多的移動運營商發現,3G網絡上的融合業務對用戶更有吸引力,這將使他們偏向于像阿爾卡特這樣的多種業務融合能力突出的公司。2005年10月25日,愛立信宣布以12億英鎊收購馬可尼占營業額75%的資產也是基于這一理由。愛立信通過收購行為能夠獲得更為廣泛的銷售機會,同時擴展了提供給移動運營商的產品范圍。
北電被認為存在極大的并購可能。自2年前北電爆出財務丑聞以來,業績一直不佳,其2005年財報日前又一次推遲公布,據初步統計,2005年北電銷售收入達到108.3億美元,全年凈虧值高達24.1億美元。多年前即傳出北電與摩托羅拉網絡部門意欲合并,從摩托羅拉整體業務來看,其網絡部門在2005年業績小幅增長達5%,但在摩托羅拉4個業務部門中增長小,其移動設備部在2005年增長達25%。雖然北電與摩托羅拉的產品有比較強的互補性,但分析人士認為,從北電的資金狀況看,目前二者的并購并不現實。
面對各種并購,諾基亞副總裁兼核心網絡業務CTO林仰孟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雖然運營商轉向混合運營模式,但是諾基亞一直在思考制造商是不是也一定要混合。“網絡的發展在向兩個方向演進,一方面融合,另一方面分化。”他認為,“大的運營商具備強大的整合能力,他們會選擇在專業上非常有實力的企業進行集成。”因此,盡管諾基亞網絡部門的業績差強人意,但在近期應該不會有合并舉措。
國內對手壓力驟增
阿爾卡特在中國的合資公司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的業績雖然沒有單獨披露過,但這一合資公司在中國的光網絡市場、寬帶接入市場和下一代網絡市場均是主導企業;朗訊(中國)公司收入大約占朗訊總收入的10%左右,在中國的CDMA、小靈通市場擁有強勁的實力。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在上海和成都設有自己的研發機構,朗訊則在北京、青島、南京等地建有自己的研發機構。合并后,新公司無論從資金儲備,還是從市場占有率、研發實力來看,都將會給競爭對手帶來巨大壓力。
中興和華為這兩個本土成長起來的國際性通信企業,也將會受到來自新公司從本土到海外市場的擠壓。2005年,中興的收入達215.76億元,純利12.88億元;華為的收入達453億元,同比增長40%。中興在國內的收入主要來自其GSM、CDMA、小靈通、下一代網絡、寬帶接入、手機終端等產品,國際市場在總收入中占比越來越大。華為在國內收入的主要來源則是GSM、寬帶接入、光通信、數據通信、業務軟件等產品。而中興和華為與國外設備供應商相比的優勢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價格,另一個是本地優勢。
阿爾卡特和朗訊合并后,分析人士認為將由在中國市場比較占優的一方主導重組。目前來看,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極有可能主導兩家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合并,而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本身就是一家具有濃重本地色彩的公司,因此,對中興、華為來說,他們將在中國市場上遇到一個極為強勁的對手。
當然,阿爾卡特和朗訊要想真正并購成功,還要跨過幾道坎。首先,他們的并購需要法國和美國監管組織的批準。其次,新公司一定要妥善解決為了削減成本而引起的裁員問題,兩家公司預計裁員8800人。第三,雙方的并購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于雙方業務、文化等的整合,而這種整合需要的時間少則幾個月,多則一兩年。
作別汽車電子摩托羅拉加固通信競爭實力
摩托羅拉公司作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制造企業,在無線、寬帶以及汽車通訊領域都已經具備相當的實力和經驗,已經成為汽車電子行業中一家獨特的全球供應商。摩托羅拉的汽車通訊以及電子系統,對全球汽車電子行業影響巨大,該部門一直以來致力于提供嵌入式車載智能通訊系統,在動力總成、底盤、傳感器和車身電子控制等諸多領域都有貢獻。但就是這樣一個很重要的部門,摩托羅拉卻不想將其繼續推進,近日與德國大陸集團的聯姻宣告其汽車電子事業的徹底終結。
急于甩掉包袱?
根據EE Times的報道,2006年4月3日,大陸集團和摩托羅拉公司宣布,雙方已就大陸集團收購摩托羅拉汽車電子業務簽署協議。根據協議,全球的汽車配件供應商大陸集團將以約10億美元現金的方式收購摩托羅拉包括汽車控制、傳感、車身電子和車載通訊系統在內的全部汽車電子業務,并將購進的摩托羅拉汽車電子業務并入大陸集團汽車系統分部。受特別成交條件和法律法規制約,整項收購交易預期將于2006年上半年完成。針對此次交易,中國電子報記者在時間聯系到了摩托羅拉中國區總裁林信孚先生,但林信孚表示,由于目前雙方購并尚未完成,暫不能接受記者的任何采訪。有專家表示,出售汽車電子后的摩托羅拉又將甩掉一個包袱,從而非常有助于其集中精力在無線和寬帶通信領域取得更大突破。
其實,早在2005年9月中旬,摩托羅拉脫手汽車電子業務的想法便已浮出水面。《華爾街日報》對此做出分析:摩托羅拉考慮出售其汽車電子部門,主要是因為汽車配件產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消費者降低了購車成本,進而導致整個產業形勢不容樂觀。
作為摩托羅拉主營內容的手機設計制造業務,近來頻頻遭遇尷尬。隨著手機市場的逐步趨于飽和,如何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已經變得非常棘手,市場壓力相當巨大。盡管摩托羅拉在手機的產品類別上兼顧了高中低檔,但市場并不如預期。再者,在無線和寬帶業務層面上,面對全球電信領域愈演愈烈的整合之風,摩托羅拉在反思之余確實應該有所動作。同時,在互聯網業務的沖擊下,傳統電信企業紛紛采取兼并重組的方式壯大實力,力圖在競爭中擁有更多發言權,摩托羅拉如何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非常值得推敲。所以收縮戰線,精簡業務范圍,積聚資金應該是實現跨越的步。
而對合作方而言,作為全球的汽車配件供應企業之一,大陸集團在車輛動態技術上擁有核心實力,并進行了長期探索,2005年曾創下了138億歐元(172億美元)的銷售佳績。大陸集團對摩托羅拉的汽車電子系統非常欣賞,而且收購其汽車電子部門對于大陸以后的長期發展也是極其有利的。專家預計,并購摩托羅拉汽車電子業務后,大陸集團汽車系統分部將在目前52億歐元(65億美元)年銷售額的基礎上新增16億美元。所以,此次交易對雙方都有益。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賽迪顧問半導體行業分析師李樹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摩托羅拉脫身汽車電子業務未嘗不是明智之舉。首先,汽車電子領域相對封閉。盡管汽車電子企業與整車企業唇齒相依,但其關系往往是通過多年的合作建立起來的,而且合作關系一旦建立便非常穩定。這便意味著,如果其他企業意圖打破某些關系開拓更大市場的話,其難度非常之大。再者,盡管摩托羅拉的汽車電子業務在技術層面上已經非常成熟,但其與整車制造企業的關系并不是特別理想,戰略基礎并不雄厚,因此從長遠來看,大的突破不大可能,所以與其維持現狀,不如將其出售給一家更有實力去做的企業。另外,從市場份額來說,汽車電子在摩托羅拉整個業務中的比重并不是很大,如果將精力花費在汽車電子方面卻收效甚微的話,對摩托羅拉來說是不劃算的,而將汽車電子整體出售給德國大陸,達到了雙贏的理想效果。更為重要的是,未來摩托羅拉將重點關注無線和寬帶業務,所以收縮戰線是必要的。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袁大宏教授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基本類似的觀點:摩托羅拉在汽車電子領域的競爭力比較差,與其掙扎著維持現狀,不如交給一個更能把這個業務做起來的企業,摩托羅拉與大陸的結合可謂水到渠成。再者,汽車電子市場很難進入,摩托羅拉已經交出高額學費,再進行投入并不見得能有幾分成效。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為了謀求更大的市場突破,摩托羅拉已經走上戰略調整的征途。
英飛凌內存業務獨立 折射存儲業競爭激烈
賣出去還是分出去?對于其內存部門的終走向,英飛凌的任何動作都將備受關注。粗粗算來,針對其或賣或分的問題,眾多媒體的猜測與構想持續了近一年的時間,而在此期間英飛凌的諸多探索與嘗試更讓這個問題顯得越發撲朔迷離。近日,英飛凌公司首席執行官Wolfgang Ziebart先生終于打破沉默,而其聲明也頗有些“一錘定音”的效果:內存部門另起爐灶,英飛凌自己做!
迫于競爭壓力 一分了之?
2006年3月31日,德國媒體率先披露,英飛凌將正式將其內存產品部門分拆成一家新公司,5月1日,以奇夢達(Qimonda)命名的新公司將正式投入運營。奇夢達總部位于慕尼黑,仍為英飛凌的全資子公司,但英飛凌方面表示,其下一步首先考慮對奇夢達進行公開上市。而英飛凌作為母公司,未來將更加專注于邏輯業務,包括汽車電子、工業電子、多元化市場以及通信等相關業務。
6年前,英飛凌脫胎于西門子,成為獨立的半導體公司,業界給予了強烈關注。目前的英飛凌已成為于全球的內存產品供應商。再者,業界普遍認為,由于相關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內存產品市場仍然具有極大的上升空間。在這樣的基礎上,哪個企業掌握了先機,便意味著其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將贏得更多主動,于是眾多企業紛紛上馬存儲業務,一時間該行業的市場競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與此同時,英飛凌在經歷了多次內部協商和外部嘗試之后,終放棄了將其內存部門整體出售的打算,轉而決定整合公司力量,采取“一個拳頭打人”的策略,全新推出獨立的新公司——奇夢達,專心致志做內存。
應用材料顧問莫大康先生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英飛凌存儲器部門的獨立,充分折射出目前半導體行業競爭的激烈化程度。盡管英飛凌在存儲器方面的地位和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但是相對于三星、Hynix等業界巨頭來說,其市場地位還不是非常強大。三星已經開始了70nm的生產,Apple公司更是推出了2G存儲,而且其升級的趨勢非常明顯,今后4G、8G都將成為可能,而其成本也在不斷下調。于是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強化競爭力成為英飛凌亟待解決的問題。
英飛凌確實也與諸多公司有過接洽,如美光、三星、現代以及日本的爾必達,但是由于合作不是很順利,終英飛凌放棄了整體出售的打算,成立獨立公司成為其考慮的。
IPO之旅并非坦途
新公司能否成功上市,這是英飛凌高層不得不慎重考慮的大問題。應用材料顧問莫大康對記者坦言,奇夢達IPO的成敗,不好預測,變數太多。眾所周知,2005年底,全球存儲器市場競爭過于激烈,不但像東芝、索尼這樣的大企業有動作值得關注,而且眾多小公司也紛紛涌入該領域。
《商業周刊》報道稱,英飛凌公司首席執行官Wolfgang Ziebart對新公司在德國上市并不看好,他表示臺灣的融資環境更為理想。另有媒體推測,奇夢達在紐約或者NASDAQ上市的可能性也很大。盡管上市地點還未終敲定,但業界對其在臺灣上市的看法比較認同。針對這個問題,應用材料顧問莫大康對記者表示,首先,公司選擇在何地上市往往要考慮很多因素。先從奇夢達自身來說,在德國慕尼黑,它是孤零零的一個,周圍再沒有相關企業作為參照。而臺北已經有了一個相當成熟的半導體市場,臺北對存儲器技術非常重視,公眾對同類股票也比較買賬,這些都有利于其成功實現IPO。再者,交易所不同,其規范程度也不同,所募集的資金也自然不同,紐約或NASDAQ這樣的交易所對公司的審查非常嚴格,而香港、深圳、臺灣相對寬容。所以,選擇臺灣上市,對于奇夢達來說,勝算更大一些。
賽迪顧問半導體事業部分析師李珂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不同的觀點。李珂表示,臺灣的國際化程度并不高,而且融資金額也并不理想,所以奇夢達在紐約或者NASDAQ上市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另外,其IPO應該問題不是很大。
對中國市場影響甚微
據Gartner Dataquest分析,奇夢達將成為全球第四大DRAM廠商,將成為300mm晶圓生產的以及PC及服務器市場DRAM產品的供應商。新公司將在三大洲運營5個300mm晶圓制造基地及5個主要的研發設施,其中包括德累斯頓研發中心。奇夢達將成功地把產品延伸到圖形、移動通訊以及由低功率溝槽技術引導的消費電子領域,并將通過由90nm向75nm技術規范的快速轉移來提高生產效率。
應用材料顧問莫大康對記者表示,英飛凌的市場定位遠遠不及三星、Hynix等巨頭,其市場份額僅徘徊在7%-8%之間,所以不論奇夢達今后市場如何,其對全球的影響都不太大,對中國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賽迪顧問半導體事業部分析師李珂也基本持同樣觀點。他認為,奇夢達在分出來之前,英飛凌已經有了市場開拓,新公司的出現不過是給原來的部門換了一個牌子而已,應該基本延續當初的市場戰略,盡管在決策上可能會有變動,但基本不會有太大出入。李珂表示,如果新公司今后在市場擴張方面有所動作的話,對中國的市場不會放棄,投資的可能將加大。另外,今后奇夢達將更加專著于存儲,所以其對今后存儲器市場價格的下調有所影響。
惠爾浦收購美泰 沖擊家電市場
中國電子報記者從惠爾浦官方網站獲悉:2006年3月31日,一波三折的談判終于告一段落,惠爾浦公司終完成對美泰公司(Maytag Corporation)的收購活動。作為全球如此有影響力的兩個國際品牌,其強強聯手對國際市場尤其對美國家電市場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
惠爾浦、美泰終攜手
兩家公司在聲明中表示,美泰公司的前股東可以憑借其持有的每股美泰普通股獲得10.50美元現金以及0.1193股惠爾浦普通股,合計約8.48億美元現金和近960萬股惠而浦普通股。兩公司購并交易總價值高達26億美元,包括約9億美元的美泰債務。今后,惠爾浦在合并后的公司中居主導地位,公司總部位于密歇根州本頓港。另據外部媒體報道,惠爾浦將于4月25日公布其季度的盈余,同時在兩個月內,對今后美泰公司的詳細情況做出說明。
惠爾浦首席執行官Jeff M. Fettig表示:“美泰、Jenn-Air、Amana和其他品牌及支持這些品牌的員工將加入到新惠爾浦公司,這將充分調動惠爾浦在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創新能力。合并后的公司將借助于產品創新、品質改善等諸多方面的戰略調整為消費者、貿易客戶以及股東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行業壟斷不大可能
惠爾浦公司和美泰公司并購案能夠得到美國司法部的批準實屬不易,作為全球如此有影響力的兩個國際品牌,其強強聯手對國際市場尤其對美國家電市場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從兩公司商談并購到終落實,反對的聲音一直沒有間斷。很多人表示,并購后形成的新公司將在美國家電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其中在洗衣機和烘干機市場的占有率甚至可能達到70%,這無疑有壟斷之嫌。美國司法部負責反壟斷事務的托馬斯·巴尼特先生表示,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我們發現,上述擔憂缺乏根據,而且兩公司的合并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個利好的消息。反過來說,如果新公司試圖對產品提價,那么西爾斯、家得寶、百思買這樣的商業零售巨頭終將放棄惠爾浦和美泰品牌,轉而銷售其他同類產品。因為,雖然惠爾浦和美泰在美國國內同業中分別和第三,但它們仍面臨著西爾斯自有品牌Kenmore、通用電氣和韓國LG等國內外企業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所以行業壟斷的形勢不可能出現。
就此購并,中國電子報記者專門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發展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先生,陸刃波表示,惠爾浦公司和美泰公司都具有極大的市場號召力,二者的合并對今后兩公司的發展都有好處,雙贏是必然的結果,但形成行業壟斷的局面是不可能的。目前的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不但美國國內有諸多品牌參與競爭,而且來自國外的品牌也逐漸在形成和壯大。
瞄準中國市場?
惠爾浦與美泰的購并勢必會引起國內家電制造企業的關注,整合后的新公司將以何種方式切入國際領域,尤其如何進入中國市場更是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就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發展研究所副主任陸刃波對記者表示,中國家電企業有自己的優勢,惠爾浦與美泰的購并并不可怕,其對中國市場格局的影響并不大,我們大可不必為此焦慮。中國家電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還是很大的,而且隨著中國企業在兼并重組方面的持續努力,品牌的競爭力已經大大提升。再者,今后國內家電企業的購并重組將是大勢所趨,中國的民族品牌在與國際品牌的市場爭奪中將取得更多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