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廣聯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邵萬勇:盡快成為大型EMS企業網絡一部分
我國的表面貼裝企業即電子制造服務(E MS ) 企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威脅主要是:首先,我國主要的EMS廠商目前規模都非常小,供應鏈管理還很落后,產品的附加值低,尚無增值服務的意識。以規模來說,世界EMS提供商,如偉創力、旭電等企業年營業額都在100億美元之上,相當于廣電電子股份下屬所有子公司年營業額總和的數倍。企業規模的懸殊,必然意味著中國企業在發展戰略管理、品牌價值、國際營銷網絡、原材料采購成本、生產運作成本等方面處于很不利的態勢。
第二,在行業內的競爭中,前有歐美EMS提供商大軍壓境,后有印度EMS提供商步步緊逼,中國的EMS提供商如今已是逆水行舟。
第三,J abil 、天泓、偉創力、旭電、 Sanmin a - SCI 等世界EMS提供商早已經進入中國,而目前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增資擴容的戰略部署,以電子制造服務提供商偉創力為例,該公司今年以總價值3.64億美元的現金,收購了 Nat Steel 旗下大眾百匯(N at Steel Broadway ) ,今年4月9日,偉創力公司在上海宣布,其新建的位于上海市嘉定區的馬陸鎮,占地45.4萬平方米的工業園破土奠基。未來兩三年內,上海工業園區投資將達4億到5億美元,并成為偉創力在中國的生產重鎮。這些舉動可大幅提高偉創力在中國的產能,并給上海、江蘇的表面貼裝企業帶來極大的挑戰。這些大的EMS巨頭一方面要繼續保持在電信、計算機的統治地位,一面向汽車、工業控制、醫療和消費電子領域擴張,并且都加大了在中國的投資。
第四,在供應鏈管理方面,中國的EMS提供商和業內領頭羊們的差距正逐步拉大。天泓曾以綜合效益而在"2001年度全球信息百強"中居首位。該公司全球供應鏈執行副總裁安德魯·戈特說:"天泓擁有精簡的管理機構,公司僅將3.5%的人力投入管理工作,而把希望寄托在技術上。幾年來,公司在信息系統上投入巨資,這在去年電子行業逆轉時起了大作用。我們為自己購買的零部件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數據庫,這樣每位工廠的廠長都能看到其他工廠有什么,從而為多余的零部件找到歸宿。同時,總部還有一個供應鏈特種戰術小組會對過剩庫存進行實時監測,并可運用公司巨大的購買力要求供應商將訂單回到原來的水平。"相比之下,中國的供應鏈管理都還停留在基本的采購層面,信息系統尚未真正建立起來,中國EMS提供商要想不被甩在后面,實在是任重道遠。
第五,我國臺灣省OEM和ODM向EMS的轉型也將對中國內地EMS構成很大的威脅。由于我國臺灣的ODM廠商擁有水平較高的工程師,并具有擴展至內地的成熟的供應鏈,他們將從我國內地和日本OEM廠商那里獲得更多的外包業務。來自印度的威脅亦不可輕視。而且印度的人力成本比中國還要低,這對需要大量手工裝配的制造行業來說,無疑是有很大的誘惑力。在IT領域,印度有52.2萬軟件專業人員和14萬軟件開發人員,這大大提高了印度的競爭力。主要的EMS也已經開始關注印度,并進行投資。
第六,對中國EMS構成并且很大威脅的則是,排名全球前5大表面貼裝企業之后的第二梯隊的20家-30家表面貼裝公司,從今年開始,正在厲兵秣馬,摩拳擦掌,發起進軍中國的攻勢。
對歐美大型表面貼裝企業來講,一旦在戰略上決定進入中國市場,他們必然會矢志不移,雷厲風行。如果能找到的中國表面貼裝公司來收購或控股,固然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假如他們找不到的中國表面貼裝公司來收購或控股,或者國內的企業不希望被外資收購或控股,絲毫不會影響他們進軍中國的戰略部署,因為他們完全可以花半年左右的時間建設新廠甚至工業園。
但對國內的表面貼裝企業來講,是否能在未來兩三年中抓住時機,盡快成為歐美大型電子制造服務企業網絡的一部分,則很可能決定著企業的命運。對公司決策管理層來講,如果能在歐美大型表面貼裝企業急于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出讓公司的全部或絕大部分股權,一定能得到極好的投資回報。否則,兩三年后貴公司必將面臨全新的競爭格局和極為嚴峻的生存環境。
總之,我們認為中國的SMT、EMS企業即令目前面臨著很好的機遇,也需要對企業未來兩三年乃至未來三五年的命運加以認真的研究、考慮,并盡早做出明智的抉擇。 天津通廣集團數字通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繼芬: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企業必須有市場才能生存,EMS企業應該屬于完全的市場驅動型企業,因此在管理上要重點建立市場驅動型組織,圍繞客戶的需求來策劃我們的內部管理和客戶服務,形成卓越的市場感知能力和市場聯系能力,把客戶看成是企業的一項資產,努力提高客戶的保有率和忠誠度,建立客戶間緊密聯系的市場精神,這樣我們的企業才能持久健康地發展,這將是我們長期重視的問題。
同時,要建立和完善帶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企業管理體系,純粹的日資模式,韓資模式,美資模式等都不一定符合我們,我們就是要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2005年上半年,國內、國際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相當實力的企業在實施配套產品本土化戰略的同時,對其EMS供應商推行"縱向一體化戰略",這就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謂縱向一體化戰略,就是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后,就要拓展其生存和發展空間,要求企業結合產品的材料供應、生產和銷售等上下游環節發展其不同深度的業務,包括前向一體化和后向一體化。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呈現出像我們這樣的本土企業,經過多年的經營,公司已經在SMT、整機組裝、物料采購、售后技術支持等方面,形成了具有先進水平技術和較大規模生產的能力;在制造、工藝、市場、研發、采購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競爭能力。同時,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是我們永恒的主題。達成各項管控指標,只是我們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手段。我們必須做電子制造行業內跑得快的人,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信念,她象征著我們的一種精神,這也是我們企業文化的核心,這樣才能不斷地提升我們的競爭力。 北京柏瑞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同興:發揮自己特有優勢
制約我國本土EMS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其次是企業定位和發展目標,第三是國際化企業的競爭,第四是資金的約束。以上四點是本土EMS企業主要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我國EMS企業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方面,企業戰略規劃不清晰,甚至沒有長遠發展的理念;企業管理水平不高,管理基礎薄弱;對新技術和自我創新能力弱,甚至不能很快接受新技術;綜合管理能力差,包括物料管理、質量管理、產品管理、資本管理等。外因方面,市場不規范,相當比例的OEM廠家只重視低價格,沒有戰略合作的意識;產品零售市場上價格的白熱化造成加工環節利潤空間太狹窄;國際EMS廠家,壟斷高端(高附加值)產品;本土EMS企業只能紛爭低端產品的市場;國家對EMS產業的優惠扶植力度不夠。
外資EMS企業在產品研發、新技術應用、全球布局、市場資源、工廠管理和質量控制以及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優勢是明顯的。中國本土 EMS企業要想發展壯大會遇到非常強大的競爭,我們必須要發揮自己的優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中心,越來越多的產品制造流向中國;中國人才來源廣闊,勞動力成本和運作成本低;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本土的加工訂單多;在質量控制、成本管理和靈活運作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優勢。 惠州大亞灣光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唐建:協作共建發展平臺
目前電子裝聯面臨PCB和IC元器件繼續小型化趨勢,0201 等微型元件以及CSP、BGA和密間距器件等先進封裝形式在便攜式產品中廣泛使用。01005 貼裝設備開始進入中國。
電子生產設備和材料繼續向適應產品小型化方向發展,新設備新材料與全球同步進入中國市場,設備材料本地化生產進程加快,面臨產品無鉛化和綠色組裝的要求,電子裝聯將更加注重可靠性和生產制造的管理,無鉛產品增加30%-40%的成本將是業界共同應對的挑戰。
電子制造產業向技術型轉變,電子裝聯人才成為競爭的焦點。另外,本土的EMS企業,特別是那些應得到大力扶持和發展的EMS企業,由于投資不足,規模小,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能力弱,管理水平較低,設備配套能力差等原因,只能靠低價格策略艱難地生存。
從電子信息產品的銷售收入規模看,中國已經排名全球第二位,但是,其中的3/4以上是歸到外商投資企業名下的。本土的SMT、EMS 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發展,除了企業自身提升設備能力、溝通能力、品質保證、管理經驗等方面的能力外,應加入全國性的SMT 協會組織,通過行業協會這個平臺,企業間進行相互交流和協調,制訂共同遵守的規則,在技術和工藝難題上共同開發,使各自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更大的效能。 北京電子學會SMT專業委員會主任劉利吉:加強設計與配套能力
國內EMS企業雖發展很快,但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規模小。我國電子制造廠家一般規模都比較小。以EMS產業電子組裝生產線為例,外資一般為幾十條到一二百條,較小的一般也有十幾條。而內資EMS企業多也就二、三十條,一般只有幾條甚至一兩條,很多還是外資企業淘汰的二手生產線。其次,技術水平不高、技術含量低。目前絕大多數國內EMS企業從外國公司拿到的訂單基本是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產品,大多為消費類電子產品和家用電器產品。只有為數不多的EMS企業能拿到手機、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MP3等高端、高附加值的電路板加工任務。這主要是因為國內EMS企業管理水平較低,物流供應和檢測手段不完備,因而很難拿到高水平、高附加值訂單。國內相當一批手機制造廠家的主板都放在外資EMS企業在華工廠加工或貼牌生產。第三,EMS能力不完整。像美國偉創力等國際大EMS 公司有很強的代客戶設計能力。只要客戶給出設計要求、該公司即可按客戶要求設計出整機產品。
國外EMS公司一般都有較強的物流體系,在全球有較強大的元器件、配件供應系統,能拿到比國內EMS企業更優質更低廉的元器件、配件和原輔料。
總之,外資EMS賺設計、配套、SMT加工三種錢,而國內EMS企業沒有設計能力和強大的配套能力,只賺加工費。加工收入是代工EMS 企業利潤薄的一部分。
關注本土EMS企業生存發展空間
更新時間: 2006-04-08 13:03:42來源: 粵嵌教育瀏覽量: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