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綠色環境
更新時間:2015-08-27 16:53:51 | 點擊次數:6169次
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仍然不少。如市場競爭不夠充分,投資仍有很多限制,進入門檻較高,企業稅賦較重,融資困難,專業協作不夠發展,企業管理和技術水平低,
經濟效益不理想,等等。不難看出,以上問題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外部發展環境的障礙;二是中小企業本身的缺陷。這兩個方面相比之下,前者是主要的,因為中小企業是一個整體,其中良莠并存,而外部環境(也可以說是體制)障礙使得能夠發展的好企業不能很快發展起來,而該淘汰的企業不能很快淘汰。同時,環境限制不利于創業的開展,從而不利于增加就業。
我國最豐富的資源就是勞動力,這一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實現十六大提出的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至關重要。我國僅大陸就有13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而且在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每年都新增1000多萬勞動力。開發利用勞動力的意義不僅在于發展經濟,還在于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基礎上的社會穩定。目前我國城鎮有大批下崗人員,加上新增勞動人口,就業形勢十分嚴峻。而增加就業,也就是開發利用勞動力資源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特別是要像浙江、江蘇、廣東等地那樣,通過發展中小企業,轉移大批農業勞動力,提高農民的工業參與率。我國農民占人口比較大,存在大批農業剩余勞動力,只有大量發展非農產業的中小企業,才能迅速轉移剩余農業人口,提高農民收入。
所以,營造綠色環境,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是當前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這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這里只提出兩個帶關聯性的問題。
一、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
2003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小企業促進法》,是我國第一部關于中小企業的專門法律,使我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管理有了法律依據。《中小企業促進法》中提出的資金支持、創業扶持、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社會服務等問題,都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問題。所以,要促進我國中小企業更快發展,必須貫徹落實該法。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就是要按照該法附則中的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可以根據本地中小企業發展的情況,制定有關的實施辦法”。認真地閱讀《中小企業促進法》就會發現,該法在條文規定上比較靈活,這就給各地貫徹落實留有余地。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差異很大,不可能做統一規定。因而,各地應當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有關的實施辦法就成為必要,沒有實施辦法《中小企業促進法》就無法貫徹落實。
根據我國的實際,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要和深化改革結合進來,除應落實法律規定外,還要解決涉及體制、政策等深層次問題。
第一,深化金融市場改革。中小企業融資難,難在哪里?根本原因是金融市場不健全,企業融資渠道單一,主要是通過銀行間接融資。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中小企業從銀行間接融資只是一少部分,大部分是通過“二板市場” 直接融資、創業投資機構融資、各種基金會融資、社會相互轉借,以及風險投資等。此外,我國銀行結構也不合理,缺乏足夠多的小銀行,特別是缺少民間小銀行。中小企業的特點是所需資本量小,只有小銀行才能與其相適應;小銀行也因自己資本量小而將中小企業作為服務對象。大銀行則相反,大銀行因其資本雄厚而選擇所需資本量大的大企業作為服務對象。由于大銀行不了解中小企業,所以即使迫于形勢的壓力而意欲為中小企業服務,可是一進入中小企業圈內,兩眼一抹黑,不知所措,看誰都有信用問題,因而舉棋不定,有款也貸不下去。這就是銀行結構不合理帶來的問題。這也因應了一句俗話,即“大人和大人玩,小孩和小孩玩”,才能玩到一塊,才能玩得好。
第二,改革審批制度。我國行政性審批太多、太濫,妨礙了中小企業靈活經營優勢的發揮。市場是瞬息萬變的,中小企業即使有了市場需求的項目,但要辦很多手續,跑很多單位,蓋很多公章,等行政性的審批手續辦完,市場機會已經失去了。而且,有些領域根本就不允許中小企業進入,特別是不允許私營個體企業進入,有些允許外商進入的行業也不允許私營個體企業進入。其中包括民間興辦銀行,外資銀行在中國已經有幾十家了,但中國民間興辦銀行目前還是禁區。據有關資料,全國約有80余個行業,允許外商進入已達60余個,而允許私營個體企業進入的只有40余個。所以,行政性審批制度改革的方向應當是,一方面要簡化中小企業進入的審批手續;另一方面放寬中小企業進入的領域,特別要放寬私營個體企業經營范圍。目前世界上,有的國家對微型企業和小企業已經不需要任何批準手續就可以營業,包括工商管理也是先開業后補辦手續。
第三,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形成土地市場。土地作為生產要素,理應有市場,并由市場進行資源配置。可是我國根本就不存在土地市場,造土地流轉無序,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損失。特別是作為土地所有者和主人的農民,不能從土地的流轉中得到利益,侵害了農民的權益。在我國,大量需要從事中小企業的是農民,沒有農民的大量轉移,不利于促進我國全面小康建設的更快發展。按照一般規律,農民從事二三產業要有一定的資本,土地流轉就是農民取得脫農最初資本的來源。沒有土地市場也不利于農業集約化經營。所以要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從虛擬的土地集體所有的桎梏下解脫出來,形成農民土地的實有制。這是國民經濟發展帶有全局性的一大問題之一,應當解決。
第四,重新放開糧食市場。糧食市場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放開了,可是后來又走了回頭路,搞封閉運行,由國有糧食企業統購統銷。這樣一來,出現了農民賣糧難,國家財政負擔大為增加。與此同時,阻礙了一些中小糧油加工、食品等企業的發展,特別是限制了私營個體企業的發展。為了不過多損害種糧農民的利益,國家可以采取儲備的方式,調節糧食市場價格。這樣,不僅不會加大財政負擔,也有利于大批中小糧油加工、食品工業的發展,有利于實現農業產業化、有利于糧食的轉化。
第五,改革產品進出口管理體制。在產品進出口管理方面,絕大部分企業沒有外貿自營銷售權,阻礙了中小企業走向世界市場。中小企業將自己的產品賣給國內客戶和國外客戶沒有什么兩樣,完全不必要取得政府允許的外貿經營權。中國加入WTO后,促使中國經濟在形式上向全球一體化前進了一步,但由于嚴格的出口審批,加之外貿管理體制改革進展不大,限制了中國經濟實質上融入世界市場的步伐。中國融入世界市場的標志,應當是眾多的中小企業能夠自主自如地開展國際貿易,少數大企業融入世界市場沒有代表性。為使眾多的中小企業盡快融入世界市場,應當改革對外貿易審批制為登記制。
第六,改革中小企業過高的進入門檻。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進入的門檻還是過高,動不動就要幾十萬元的注冊資金,還要有相關的技術人員,專業財務人員等。應當放寬條件,鼓勵人們創業,實現自主就業。目前世界上即使是一些發達國家,也沒有對開辦中小企業這樣高的條件。例如在美國尤他洲,只要20美元注冊資金、個人相關證件,三分鐘內就能夠登記一個企業。也正因為如此,吸引很多資金和人才,使尤他洲近20多年來經濟發展很快,由一個原來居美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靠后的洲,發展為較先進的洲。在我國,浙江省改革開放前經濟水平在全國處于中等偏下,改革開放初期,針對農民缺乏資金的現實,政府允許農民擺個體攤位、走鄉串戶“雞毛換糖”、搞家庭作坊等,如今中小企業遍地開花,不少中小企業發展成為大企業,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富民強省。
第七,轉換政府職能。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府職能應從運動員轉換為裁判員,從直接干預企業從事經營管理轉換為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從執行日常管理中的瑣事轉變為從事于經濟發展戰略的研究制定、市場規則和政策監督、引導經濟發展方向等,從而實現由大政府、小社會向大社會、小政府轉變,體現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做到這一點必須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政府要依法行政;不能依法行政的,法律監督部門要嚴厲質詢,嚴重違犯法律的要受到彈劾,直至依法制裁。政府權力無限延伸,似乎什么都能干,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阻礙了中小企業的振興。
第八,和上一個問題相聯系的是,要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的民間組織。隨著政府職能的轉換,有些業務將由中小企業的民間組織執行。所在,建立健全民間組織的也是政府轉換職能的前提之一。中小企業應當有獨立的民間組織,這是不能由其他民間組織所代替的,因為中小企業有共同的特點、利益和要求。中小企業民間組織的建立狀況,以及是否能夠獨立開展工作,是市場經濟發展的標志之一。我國目前中小企業民間組織不健全,少數現有的組織多是由政府機構改革轉變而來的,一方面不能獨立開展工作,另一方面不適應市場化要求。
第九,發展服務市場。所謂服務市場,是指為中小企業提供各種服務的社會關系,它是中小企業文化環境的組成部分。這里說的服務是狹義的,廣義的服務包括法律法規、行政管理、司法等。狹義的服務實際上是圍繞著企業經營管理的具體業務展開的,例如融資、財務、營銷、人才培訓、客戶資源管理、物資配送、廣告宣傳、產品設計等。從事這些服務的也幾乎都是中小企業,所以要以優惠政策促進這些企業的發展。同時要推行規范服務,誠信服務,優質服務,使服務市場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助推器。
第十,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對于中小企業負擔,目前形成了反向運動,即發展得比較好的地方反而負擔較輕,越是后進的地方中小企業負擔越重。浙江省有些地方早已實行稅金以外的零收費。本來,后進地區應當通過減輕負擔吸引資金和人才,但恰恰這些地方為了彌補財政不足,稅金以外的收費較多。形成收費越多越不利于企業發展,越不發展就收的越多這樣的惡性循環。這些地方要有長遠觀念,通過促進發展涵養稅源。同時,中小企業應當運用法律,向亂攤派、亂收費作斗爭。例如,在北京的中關村就難以實行亂攤派、亂收費,原因是受到企業的堅決抵制。
二、不同區域中小企業產業定位與發展戰略的分類指導
(一)不同區域的產業定位
中小企業發展的產業定位首先要著眼于不同區域中小企業目前的產業結構變化趨勢。
首先,目前我國東部地區中小企業產業結構轉換升級較快。東部地區中小企業主要致力于發展高科技產業和兩高一低產品(即高技術起點、高附加值、低能源或原材料消耗)。產業結構已從勞動密集型為主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為主的方向轉化。而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目前則主要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
其次,東部地區中小企業大部分已進入集體產權改革的制度創新時期,新的產權制度、經營者激勵約束制度和新的政企關系初見端倪,從而為東部中小企業新一輪增長打下了制度基礎。而目前西部地區中小企業的發展,受制于區域內人才、資金的短缺和觀念意識的保守,多元化產權的主體嚴重缺位,因而在中小企業的財產制度上以及經營管理機制上,保留著傳統的形式,成為制約中小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因此,西部地區要巧借區位優勢,學會錯位發展,提高競爭力,進而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西部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就全國發展格局看,當東部許多企業已經或正在做強做大,在許多行業建立了“霸主”地位。西部雖然具有后發優勢,但很難攻破。另外,從目前市場看,消費者的市場集中度越來越密集,對于某一產品的消費幾乎集中到了3-5個品牌。在這樣的市場競爭、整合過程中,與西部相比,東部已先行一步,具備了資本、技術、品牌、網絡和區位優勢,如果西部在此時提出和東部一樣的做大做強的口號,顯然處于劣勢,所以西部要揚短避長,把企業做得小而專、小而強、小而精。
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許多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總是把東部企業作為首選,比如汽車、啤酒、高新技術等,很少光顧西部企業。因為,東部的大企業較之跨國公司是小企業,所以在此情形下,西部企業與大企業相比落差更大?;诖耍鞑恐行∑髽I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就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東部已快一步時,再加上跨國公司的一臂之力,西部企業不可能和東部在同一平臺上進行競爭,所以西部中小企業就要退而求其次,把企業做小,因為有這樣的機遇和空間。目前東部的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是要做大、做強,否則將會被“吃”掉。因為它做小就面臨無力承擔資源和成本的提高造成的困難,這就是東部中小企業做小所面臨的瓶頸問題,而這又正是西部中小企業所具備的條件。另外,東部對國外的中小企業關注不夠。所以,正是由于東部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和國外中小跨國公司在東部的錯位,就為西部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間和機遇。西部中小企業就可以借此良好機遇,承接到東部經濟和國際經濟發展的產業鏈中,完成東西部產業的耦合,實現東西部經濟一體化。西部企業在管理、技術、企業家的素質等方面問題也將在合作中得以改變。
西部的中小企業在尋求發展,做“小”的過程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戰略和思想。以準確的市場定位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執行企業發展戰略。
因此,東西部中小企業的發展的總體戰略思路應當是:在積極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促進國有和集體企業的改革和轉制,積極鼓勵和扶持以轉移農村勞動力為主的鄉鎮企業的發展,積極促進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專業化分工體系的形成,鼓勵技術密集型和新型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的同時,東部地區中小企業應以發展技術層次較高的產業和第三產業為重點,而西部地區則應積極促進勞動密集型、環保型和資源綜合利用型產業的發展。
(二)發展地方特色經濟
產業定位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從產品技術性能看,每一項里都既包含著勞動密集型產品,又包含著資本密集產品和技術密集產品。與此相對應,從生產過程的技術手段看,既包含著以體力為主的手工操作,又包含著半機械化、機械化操作,還包含自動化生產過程。因而,選擇的余地非常大。事實上,就這些投資領域而言,有的曾經投資過,但失敗了;有的還在經營,其中經營效益也有差別。那么問題在哪里呢?這就是運作。
運作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需要政府與企業兩個層面互動。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凡中小企業發展得比較好的地方,與起步時的產業選擇很有關系。一般來說,在長期的經濟活動中,各地都涌現出一批“能人”,或者在經營上有辦法,或者在技術上有專長,而這些“能人”在當地利用現有資源或市場,或經商或開辦工廠,以至于形成當地特有的傳統產品。改革開放以來,凡能從當地傳統產品做起,一般都比較成功??偨Y他們的經驗,有如下幾條重要原則。
l、堅持因地制宜
發展特色經濟,要堅持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和區域比較優勢。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地理、氣候、資源、技術等條件,合理選擇本地區的主導產業。要分析本地與其他地區的資源差異,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適合搞什么項目就搞什么項目。要揚長避短,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農業大縣,要搞農業產業化,種養加、或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或糧油加工,畜禽加工,農副產品加工或林果產品加工等。要從實際出發選擇龍頭產業,發揮特色,合理安排基地和配套項目。有的地方利用相對好的交通、市場、技術、信息、資金等條件,發展高附加值農副精加工產品,以商促工,以工帶農,以商活農,效果很好。不要小看身邊的資源,要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的特色資源,因為其蘊含著巨大的財富,往日也許不值錢的東西,往往和市場的盲點、空隙相結合,經加工后能賣個好價錢,甚至能形成大產業。位于長白山心腹地帶白山市,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過去工作的著重點放到了“半分田”上忽視了“九山”優勢,現在通過認識地情,認識到該吃資源飯,打特色牌,最大限度地讓農民從狹谷中突圍出來,從單一的糧食生產上轉移出來。該市全面實施山林改革與綜合開發,向大森林生態系統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全力建設生態效益型特色農業,建立了野山參開發保護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中藥材繁育基地、山野菜保護開發基地,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幾乎沒有工業基礎的寧夏海原縣,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十年九旱,世世代代靠天吃飯,種糧不行,就改為種草,發展規模草產業,從1998年開始,全縣規模種植苜蓿已達20萬畝,苜蓿種植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人,帶動了畜牧業發展,還保護了生態。有的地方雖主導產業不明顯.但種養加都有,商貿帶動齊發展,形成了綜合特色,也是一條好路子。有的地方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發展旅游業,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有的地方雖然人多土地少,自然資源少,但利用自己和大城市、大廠靠近的優勢,“攀高親”“靠大樹”,為大企業配套服務,走上了坦途。有的地方則是在原有工業基礎通過優化工業結構,培育工業經濟支柱,加強技改,上規模、創名牌,形成傳統優勢產業。有的地方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密集,知識、技術、人才密集,適宜于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則大力引進高新技術項目,開發高新技術產品,使“知識資本”創造出巨大效益。
2、堅持經濟效益原則
發展地方特色經濟,速度是重要的,但不能單純追求速度.而把發展與提高經濟素質相結合。所謂提高素質,一是產品結構要合理,要對路適銷,能適應市場需求,產品有市場,競爭有優勢。二是要努力提高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寓于產品質最之中。特別是在市場疲軟的形勢下,要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以質量求生存,求效益。三是嚴格比較投入產出關系,用較少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生產出比較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要在扭轉消耗、提高效率上做文章。四是不斷推進技術進步,強化技術創新。五是優化當地資源配置,把資源配置到效益好的企業中去,發揮資源優勢,力求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效益。六是加快企業改革改制步伐。大中型骨干企業都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要突出抓好企業管理體制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采取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要實行優勝劣汰,提高企業、市場和地區經濟的總體素質。鄉鎮企業要實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通過完善制度強化管理,提高企業素質。七是要把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作為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重大的技術改造和新項目的實施,必須經過嚴格的決策程序,要認真總結過去許多項目倉促上馬、急于求成,而結果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教訓,要向科學決策要效益。
3、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
我國是人口眾多、人均資源相對貧乏的發展中國家,人口、資源和環境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制約因素。為適應這個現實,我們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發展地方特色經濟中必須更好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調整農業結構,搞農業產業化經營,無論種養加,都不是孤立的,都應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結合起來,要在加大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同時,有計劃、分步驟地退耕還林(草),綠化荒山荒地,恢復林草植被。有的地方在發展畜牧業方面,把過去單純的放牧改為圈養,有效地保護了林草。有的地方搞農業綜合開發,既形成了養羊養牛和糧食基地,又綠化了荒山荒坡,治理了小流域。有的地方把發展旅游業與基礎設施建設、植樹造林結合起來,和發展觀光農業相結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地方在沙漠上搞開發項目,既治理了沙漠,使人進沙退,又發展了農林產業,發展了生態經濟。發展特色經濟,對于有礦業資源的地方來說,必須防止礦產資源的掠奪性開采,務必有統一的合理的規劃。老能源基地的小礦則應讓位于大礦。既要合理利用,也要保護資源,還要注意礦區的環境保護。發展地方特色經濟,必然加快小城鎮發展,在小城鎮建設中務必十分重視保護耕地,節約使用土地。
4、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各地發展特色經濟的必由之路。發展特色經濟,是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促進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實行國家、集體、個人、私營、外資相結合,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展生產力的良好契機。應堅持按照黨的十五大精神和《憲法》的有關規定,在市場準人、稅收政策、籌資融資和社會負擔等方面,給非公有制經濟以平等待遇,促其發展。
5、把市場導向和政府協調相結合
市場機制,這是一只“看不見的手”。這只手可以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的調節作用。市場通過價格信號,調節生產和需求,使資源在生產的各個環節之間進行分配。企業必須搞好市場調查和預測,在市場中找好各自的定位,根據市場需求,根據市場反饋信號調整生產經營決策。市場通過競爭,使成本低的生產代替成本高的生產,把資源配置到較好的環節中去。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無論是傳統優勢產業技術創新,還是新興產業的發展,在開發項目和投資方向、投資方式和規模。企業組織和運作、產品生產和銷售等方面,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按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進行競爭,法律和政策要保障市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充分發揮“看不見的手”在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但也不應忽視政府的作用。政府可從規劃、協調、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近幾年來的實踐說明,各地確立區域特色主導產業,無論是發展效益農業也好,還是規?;奶厣I也好,政府在規劃布局,促進區域間的產業合理分工,進行自覺的調控和引導,發揮管理的功效,功不可沒。所以一定要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結合起來,才有利于把握地區經濟的特色。當然發揮政府的作用,并不意味著企業和經濟工作部門及企業領導者,不必依據自己的力量,發揮主觀能動性。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必“等”和“靠”,而是要充分地自主、自立、自創。
(二)發展戰略要分類指導
如上所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資源和人文基礎差異很大,加之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所以各區域要針對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分類指導的原則。
1.東部中小企業發展以調整結構為主
我國東部地區中小企業發展已經越過了成長期,正向成熟階段邁進,因此集聚了一定的經濟實力,發展環境也比較好,目前的主要矛盾是結構升級。結構升級的主要方向有三:一是產業結構升級;二是市場結構調整;三是組織結構嬗變。一般來說,經濟規律有其自身的作用,只要不去人為地阻止,終究會緩慢地向前發展的,會自動地發生轉變的。人雖然不能消滅或創造規律,也不能違背規律,但可以認識規律,利用和遵循客觀規律,并運用相關政策來促進這一轉變。人的能動作用正表現在這里。東部中小企業發展的結構升級規律,使相關政策有了用武之地。
其一,產業結構升級政策。按照產業性質,可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國東部地區中小企業發展正處于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變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資本的原始積累基本結束,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社會游資比較多,以至發生持幣待投的現象。這時政策應當順應經濟發展規律的要求,鼓勵向更高產業層次投資。這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產品結構的調整;第二是生產手段的改進。具體地說相關政策應當鼓勵開發新產品和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一是為了鼓勵新產品開發而加大企業科研投入,以及鼓勵企業提升生產技術水平而加大技術改造,應當在稅前列支。二是凡為此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方面應優先考慮,信用擔保機構應優先提供擔保,并給予貼息優惠。三是積極利用國家科技創新基金,特別是新產品開發,要爭取更多地列項,使新產品開發成為推動東部中小企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要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幫助企業熟悉申請程序,正確填寫申請報表等。 四是凡在新產品開發方面做出成績的,應予以稅收優惠。開發出本省新產品,可免稅一年;開發出國家新產品,免稅二年;開發出世界新產品,免稅三年。五是大力開拓技術市場建設,加強專利登記、轉讓等服務;支持社會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開發新產品和提升技術提供幫助,鼓勵大學、科研機構等,和企業建立緊密的業務關系。
其二,市場結構調整策略措施。這里說的市場結構,主要是指產品銷售市場。東部中小企業產品銷售市場要逐步以國內市場為主,轉向以國際市場為主。這是應當是我國中小企業走向世界的主要內容。我國企業走向世界,應當以產品銷售走向世界。因為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優勢。國外廠商到中國來投資,在很大程度看上了中國低廉的活勞動成本。而我們自己更應當利用好這一優勢。假定不是這樣,而是到國外直接投資,那么走出動的是資金和智力,這些都是我國的稀缺資源,也是應當加以保護和利用的。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是產品銷售出去。所以,東部中小企業要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市場,實現這一目標市場能夠促進東部中小企業的大發展,也可以為中西部中小企業騰出國內市場空間。為了更好地開拓同際市場:
第一,大力培育產品經銷隊伍。中國產品要走出去,就必須建立暢通的商業渠道。要在充分利用國際商業渠道的同時,大力建立中國自己的渠道,目前在這方面還很不能適應中國產品走出去的要求。所以,要鼓勵中小企業到國外設立產品銷售窗口,也鼓勵有大批的人到國外去開設商店,把銷售中國產品的商店開滿世界各個角落。要充分利用社會服務體系,為產品經銷商了解國際市場走向、熟悉國際市場交易規則服務。
第二,鼓勵運用各種銷售方式,將產品銷往世界各個角落。管理無定式,產品銷售也無定式。要從實際出發,怎樣有利就怎么干,可以直銷、代銷、購銷、“三來一補”等,也可以直接在國外開設商店。對于產品銷售地,眼界要開闊,不要僅僅盯住某些國家,或者全都涌向某些國家。要盡量分散,使世界各角落都有中國產品。歐美是我國產品的傳統市場,還要下大力氣開發南美市場、非洲市場、東歐(獨聯體國家)市場,亞洲市場也不應當忽視。我國產品價廉物美,發達國家消費者歡迎,發展中國家消費者更歡迎。
第三,要充分利用國家設立的中小企業產品國際市場開拓基金,到國外參加產品展覽、推銷等活動。自己條件不具備的,可以請服務機構協助,也可多家聯合行行動。特別應當發揮行業組織在開拓中的作用。
第四,要落實涉及產品外銷的優惠政策。要建立出口信貸,要資金方面保證出口產品生產的需求。要按照現行政策,落實出口退稅,并保證按時、足額退稅;還要貫徹國民待遇原則,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其三,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
隨著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經濟發展環境的變遷,企業組織結構亦應不斷調整。這里,除了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外,企業組織模式也會發生變化。
第一,產權結構股份化。在發展初期,中小企業的產權構成以獨資為主,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以及為適應增強市場競爭力的要求,企業間不可避免發生聯合兼并,以至形成產權結構股份化。這種變化,也具有融資方面的意義。由獨資向股份化轉變,是企業躍上新臺階的標志。我國東部經過近20多年的發展,許多中小企業已經具備了產權結構股份化的條件,問題在于經營者要有這方面的意識,自覺地實施這一戰略性轉變。同時,作為地方政府也要順應這一規律的要求,實施這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兼并聯合,以更快實現企業股份制改造。為此,要采取相關政策,鼓勵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等服務機構。
第二,企業空間布局集群化。目前東部不少地方已經形成“一村一品”、“一鎮(鄉)一品”,甚至“一縣一品”,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同類產品生產企業的相對集中,向集群化方向發展。這種集群發展形式有很大的優越性,一方面便于形成產品及相應的生產資料集散地,另一方面有利于發展專業化協作。東部很多地方的企業集群形成了開發區,存在問題是過多、過濫。開發區的發展一定要做到“三結合”,即經濟開發區、小城鎮建設、專業市場相結合。
第三,生產加工專業化。要深化專業化分工協作,以更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專業化分工有利于節約投資,有利于技術進步,有利于產品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實際上,專業化分工協作也是工業發展成熟階段的標志。東部發展專業化分工協作的條件基本具備,目前所缺乏的是政府導向性政策措施。
第四,企業組織虛擬化。所謂企業組織虛擬化,是相對于產品生產加工而言的,就是企業重心放在科研和銷售方面,主營產品開發和銷售,產品生產則以委托加工的方式交由其他廠家完成,以形成兩頭大中間小的“亞鈴型”企業。相應地也就會出現一批反向發展的企業,即專門代為加工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可以稱為“紡錘型”企業,它是企業組織虛擬化的異化形式。
第五,冢族企業管理現代化。我們這里說的家族企業是指產權構成以冢族資本形成的是獨資或合資企業。這樣的企業不是說就一定不好,而是說它易于形成家長式的管理。家長式的管理特征是任人唯親,大家長一個人說了算,輕視管理制度的作用和地位等。這樣的企業不一定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垮掉,但一定長不大。家族企業要很快成長進來,一定要克服家長式的管理,盡快向經營管理現代化過渡。包括:一是不能以職權、待遇、關系等,排斥高素質的人才,一定要搞“五湖四?!保@是企業致勝的根本;二是擴大資本來源,以稀釋家族資本,使企業資本構成社會化;三是經營管理制度化,絕對杜絕大家長一個人說了算的現象,實現制度化管理;四是不適合參與管理的家族投資者,可以安排一般工作,連一般工作也不能勝任的就只能當股東;五是建立適應現代企業要求的經營理念和文化。
2.西部地區應在優化環境方面突破
我國東西部經濟差距主要表現在中小企業的發展上。從目前態勢看,存在著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F在對于西部來說,是下決心解決問題的時候了,擴大差距的趨勢越發展越對西部不利。對于西部來說,目前最為重要的是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其一,堅定發展自己的信念。西部很多地方對發展自己信心不足。表現在將農民脫貧致富的立足點建立在輸出勞動力上。這是一種權宜之計,也是下策。如若將此作為主要方式,自己永遠發展不起來,本地經濟難以振興,落后面貌改變不了。所以,應當將鼓勵農民外出打工作為臨時或補充辦法,而建立起發展自己的堅定信念。對于外出打工的人員,也作為振興本地經濟的一種資源看待,即鼓勵打工人員回家鄉辦廠開店,凡這樣做的視同外商優惠;鼓勵在外打工人員為家鄉建設提供信息,招商引資,有功者給予獎勵;鼓勵他們為推銷本地產品服務,能轉為經商更好,能牽線搭橋的也給予獎勵。
其二,把經濟振興的重心轉移到大力發展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戰略軌道上來。西部雖然經濟發展不快,居民收入低,但不少地方政府卻嚴重地存在著對中小企業發展不感興趣的現象,企圖以發展大企業為捷徑,很快改變落后面貌。認為西部雖然落后,但只要上幾個大型企業,GDP很快就上去了,因而對發展中小企業興趣不大。當然,能發展大型企業也是好事,但是愿望是一回事,有沒有可能發展大型企業則是另外一回事。同時,即使有可能上幾個大項目也難以解決富裕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難以實現普遍富裕。特別是難以安排大量的農村富裕勞動力,難以實現農民快速增收。事實證明,西部上大項目機會不多。與其如此,還不如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發展中小企業上來,而且應當以發展私營經濟為主。實際上,西部和東中部的差距不是大型企業的差距,而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差距,是私營經濟的差距。所以,西部應當立足于本地實際,下決心優化環境,輔天蓋地發展中小企業,特別是動員農民大量參與到非農產業的發展中來。
其三,減輕負擔,阻斷惡性循環鏈。優化環境的一個重要領域是減少稅費。由于西部經濟落后,地方財政收入偏少,普遍存在入不敷出的現象,加之政府官員急于實現政績,因此就對企業課以重稅,同時無限制地對企業實行行政性收費、以及行政以外的收費,或者罰款等。這樣惡劣的環境難以促進企業很快發展起來,稅費源近于枯竭,財政就越困難,越困難就越收,越收……,形成難以終止的惡性循環圈。為了加大對西部的支持力度,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逐年增加,這也許不能徹底改變西財政困難的局面,但至少吃飯困難得到緩解,這就為阻斷上述惡性循環圈提供了微弱的可能。從加快發展西部經濟著眼,西部政府是否可以以此為契機,從減少企業稅費開始,不斷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要切實貫徹國家相關政策,減少老、少、邊、貧地區的稅賦;同時營造小氣候,給予企業一年左右的試辦時間(不收稅);盡量減少行政性收費;非行政性實行零收費。
其四,降低中小企業進入門檻。西部地區富余勞動力多,就業難,因而城鄉居民收入低,特別需要實現以增加就業為主的經濟體制轉軌。實現轉軌,就要從降低就業門檻做起。特別是微、小型企業,更應當實行“多與、少取、搞活”的方針,使更多的人從中找到飯碗。具體地說:一是要改革微、小工商戶都要審批注冊的傳統做法,實行先干起來后登記;二是降低開業條件,對微、小型企業實行“五不”,即不規定注冊資金,不規定營業范圍,不規定有一定比例的專業技術人員,不需要專門營業場所,不收取任何費用;三是城市建設要為增加就業提供方便,不要一味強調所謂“城市形象”,將適合于就業的小商輔、街頭攤點等加以整頓,搞大商店、超市、連鎖等,否則一邊是所謂的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另一邊是老百姓吃不上飯,嚴懲脫離實際;四是為適應增加就業,所有銀行都應當開展“小額貸款”業務,幫助籌措就業資金,各級擔保機構也要適應增加就業的要求,開展小額貸款擔保;五是減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條件和費用,西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農民的非農參與率太低,為了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要降低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的條件和費用,其中包括子女入托、上學和原城市子女同等對待,對占地戶、拆遷戶、災民、水庫移民等稅賦和收費優惠等。
3.東北振興要轉變觀念
東北是我國重要工業基地,但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不夠理想,振興東北老工業對于更快推進我國小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現在,國家確定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并已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這只是為東北振興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但是能夠實現東北振興的關鍵還在于轉變觀念。特別是在中小企業的發展上,要打破常規,來一個“輔天蓋地”,在大力創業和大量增加就業的同時,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并為大型企業發展提供市場。
第一, 缺少中小企業。相比之下,東北不缺大型企業,而缺少中小企業。據
相關資料,2002年大型企業數量在全國的位次分別為遼寧省第5位,吉林省第17位,黑龍江省第14位。而中型和小型企業數量的位次分別為遼寧省第12和10位,吉林省第18和20位,黑龍江省第17和22位。 三省中型和小型企業在全國的位次全部低于大型企業,假定不要說超過就是趕上大型企業位次,那么對于東北振興就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沒有大中小型企業共同發展,就沒有廣闊的就業基礎,也缺少人們共同富?;緱l件。
第二,和上一個問題相聯系的是,大型企業多必定國有企業比重大。國有企業比重大就意味著民間投資不足,這帶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投資的需求,二是整個經濟缺乏活力。在我國, 民間投資是投資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彌補我國投資不足,滿足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對投資的渴望。長期以來,國家對東北投資較多,形成大量的國有企業。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化,不是說全部,就大多數國有企業來說,活力不強,競爭能力弱, 從而導致東北這個在計劃經濟時期中國經濟最強的區域之一,日漸衰落,這才有振興之說。所以東北要振興,就要調整經濟結構,增加民營經濟的比重。這也就是說,振興東北光有國家支持是不夠的,還要動員民間資本參與進來,拓展新的增長點。
第三,通過發展中小企業,形成一支龐大的創業者隊伍。發展中小企業要鼓勵創業,因此政府要為創業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良好的創業環境的最大特點是公平競爭,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誕生和成長,通過不斷地淘汰和更新,一大批創業者隊伍成長起來。這是企業家的后備力量和堅實的基礎,是企業家的搖籃,保證了企業家的供給。東北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成長起來一批國有企業的經營者,但缺少民營企業家。民營家的特點是從最基層起步,在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煉就了企業家豁達、干練、睿智、膽略,成為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
第四,東北發展中小企業條件優越。東北自然資源豐富,加之長期作為國家工業基地發展起來的工業基礎,以及在工業發展中鍛煉出了大批人才等。此外,從整體上看東北教育比較發達,大中專教育體系完備,在全國處于中上水平。還有大批水平較高的研究機構,不少研究成果處于全國領先水平。這些都是發展中小企業的優越條件。
第五,轉變觀念,落實措施,中小企業發展起來就意味著東北振興。一是政府思想要明確,堅決將發展中小企業作為振興東北的一大戰略,下決心抓好;二是城鄉齊動員,充分發揮一切力量發展中小企業,不設門檻,不論誰辦企業、不論辦什么樣的企業,都予以支持;三是發揮離退休人員的作用,像上海、無錫等地那樣發展退管經濟; 四是發展大中小型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協作,使其相得益彰,互為市場的作用得以發揮;五是鼓勵國有企業富余人員(特別是科技人員)、政府公務員等,出來領辦中小企業,工齡待遇等保留三年;六是利用邊界線長的特點,發展邊貿。